《生命科学导论与研究进展》课程——研究生学术报告心得展示

发布者:孙浩睿发布时间:2019-01-17浏览次数:1260

为优化研究生培养,拓宽专业领域知识,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学院设立《生命科学导论与研究进展》专业课程。该课程以学术报告、学术墙报展示和学术沙龙等多元化的形式展开,旨在扩宽学生研究思路,发掘科研潜质,构筑专家学者与研究生的交流平台。在本学期末,学院共收到学术报告参与心得近200篇,在此选取5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展示。学院将以本课程为平台,进一步提升同学们的学术科研能力,号召大家以著名专家学者为榜样,培养正确的科研理念,树立崇高的科研精神。


思考在路上

李静  MG1730094

入学一年多来,借助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讲座平台,我聆听了许多高水平讲座。这是发掘学术兴趣和增强学术功底的第二通道,对于优化我们的知识结构、掌握研究方法、树立跨学科意识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提升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学习专家、学者们潜心研究的成果、前沿知识,聆听他们的观点和见解,了解他们学术人生的平凡与伟大的难得机会。

不拘泥于自身微观研究领域的限制,在生命科学的兼容下,我还了解学习了诸如生态学,动物行为学等方面的宏观研究知识,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

我们基于对生命科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的掌握,通过聆听这些专题讲座,围绕生命活动的重要方面较全面系统地展开讨论,了解生命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了解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发展的新动态,以及我们生命科学研究与其他学科间交叉融合所迸发出的火花,拓宽研究思路,更有助于自身科研能力的培养,对我们创新思维起到一定的科学启迪作用。

前不久聆听的一场来自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周佳海研究员带来的关于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相关的酶学机制研究进展的报告。非常荣幸的是,这是第二次聆听周老师的讲座。在上学期的药物化学课中,第一次见到了周老师,周老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娓娓道来的从容感和亲切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报告中,周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他们实验室典型的研究项目。除开研究内容,实验技术本身的一些学习,更多的是在研究思路,以及在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时的心态。充分运用学科交叉带来的综合性研究技术的突破,使得科研成果能够涵盖多领域,创造更直观的实际价值和意义。

通过参与课程讲座,能够很好的参与到营造的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我们沉下心来深度思考。当然,不仅限于学术领域,从每位优秀的报告人身上,我们还领略到了优秀科学家们的魅力。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坚定不移的信念,对科学研究的执着的追求以及异于常人的努力,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提升自身综合科研能力的路上,我们始终在思考,非常感谢课程讲座带来的机会,有幸能得到这些科学领航人的指引和帮助。


生命科学的发展和生物技术革命学习心得

陈经伟  MF1730002

20181128日,我参加了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王文教授主题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和生物技术革命》的学术讲座,王文教授高屋建瓴,向我们介绍了生命科学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又从具体事例剖析,介绍了基因组大数据、合成生物学等生命科学新技术,使我们对生命科学这个学科又多添了一些了解,本次讲座让我受益良多。

首先,王文教授给我们介绍了我国生命科学学科的发展现状。王文教授认为,我国生命科学学科的发展主要还处于认识生物及发表科研论文阶段。21世纪被称为是生命科学的时代,但现在高校生科专业每年都被评为“黄牌专业”,同时,仅有0.5%的生科专业学生可能继续从事生命科学相关的研究。生科专业也从原来的高分数线专业变为调剂专业,大多数的生科专业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时不得不转行。为什么短短的十几年内,人们对整个专业的预期会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呢?王文教授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生命科学相关产业的缺乏。生命科学的研究必须做出一些改变,研究者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对生物的认识和生物技术来改造生物,一个学科只有聚焦于解决现实问题才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

接着,王文教授给我们介绍了生物技术的发展进程以及一些重要的技术革新,然后重点引出了“合成生物学”这一未来生命科学的核心学科。近些年的基因编辑技术与基因组学大数据的飞速发展使得生命科学产业大发展成为可能。王文教授指出,随着基因组学大数据的发展,人们对生物体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同时,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去改造生物。合成生物学技术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应用价值高,应用范围广,目前在医疗、军事、农业、环境工程、冶金等行业都有一定的应用,将生命科学这一“高大上”的学科变得“接地气”。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对于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和健康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王文教授对未来生命科学学科的发展进行了预测,指出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将脱离现有的分散式“作坊”式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他还指出,生物资源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生物专业必将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近些年来,国际生物技术产业投资高速增长,生物医药类研发投入逐年增多,各国政府对于生物医药也更加重视。

讲座的最后,王文教授以自己课题组培养的学生为例,给我们介绍了生物学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勉励我们对这个学科要充满信心,并用自己的所学促进学科发展,奉献社会。

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勤奋刻苦地学习专业知识,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与时俱进,才能在接下来的发展浪潮中乘风破浪!


听“有性生殖周期(SRC)概念”讲座学习心得

李焕灵  MF1730009

进入生科院以来我参加了很多学术讲座,受益良多。讲座中让我既了解到了各领域多层次的发展前沿,使自己能够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同时充实了多方面的知识,提升了我的理论水平;也看到了知名学者成功人士的人格魅力。

印象特别深的是北京大学伟德BETVlCTOR1946白书农教授带来的一场讲座“有性生殖周期SRC概念——植物性别现象的困惑、意外发现及SRC概念的意义”。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技术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而白书农教书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他在对黄瓜单性花发育机制的研究中,提出单性花不是性别分化机制,而是促进异交机制。并因这一持续十多年的研究,发现了“有性生殖周期”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演化创新,提出了探索植物性别分化机制的新思路。

在报告中,白书农教授阐述了“有性生殖周期SRC的概念”。所谓有性生殖周期即一个经过修饰的细胞周期。具体地说,SRC指一个二倍体细胞经由3个单细胞层面上发生的生物学事件——减数分裂、异型配子形成、受精——形成2个新的二倍体细胞的过程。从细胞数目的变化上看,1SRC1次经过有丝分裂而完成的细胞周期一样,都是二倍体细胞1个变2个。从起始细胞和产物细胞的基因组构成上,由于SRC中多出减数分裂(重组)、异型配子形成和受精(不同减数分裂重组产物的融合)3个环节,SRC形成的2个产物细胞在基因组构成上与起始细胞出现差异,这与有丝分裂不同。SRC的出现,因其起始细胞和产物细胞在基因组构成上出现差异而第一次定义了遗传意义上的“代”;因减数分裂和异型配子形成从起源上都是环境变化所诱导且在功能上存在先后关系,从而第一次定义了同一“代”内细胞分化的单向性;由于其完成过程有不同细胞和不同细胞分化事件的协同,也第一次定义了细胞分化过程中的程序性。

白书农教授的讲解条理清晰,生动有序,并通过事例使道理深入浅出,他的演讲风格和演讲内容深深吸引了我。后续更多的讲座内容也会时刻提醒我们不断攀岩知识的高峰!


生命科学导论与研究进展参加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杨丹  MG1730080

研一入学以来听过多次学术报告会,获益匪浅。通过听这些学术报告不仅学会了如何做学问研究而且拓展了眼界视野,报告内容涉及的方面很广,如:生物、医药、植物、生化、动物、生态等。

其中,马克平教授的“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进展”这一专题报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马老师总结了关于生物多样性热点的几大问题:生物多样性丧失与保护;大尺度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群落维持机制;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化;外来种入侵和生物安全;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信息学;海洋生物多样性、内陆水体生物多样性、土壤生物多样性、林冠生物多样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变化与监测。他主要讲解了其中三点:物种丧失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群落维持机制以及生物多样性信息学。

关于物种丧失与保护方面,先指出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丧失趋势逐渐下降。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扭转丧失趋势并恢复自然系统健康。介绍了生物多样性之父E O Wilson提出的“half earth”理论:空间上的half earth保护物种数的85%。然后指出中国可以借鉴的部分,比如主体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总结了国内的科技支撑五大块:有什么,在哪里,怎么样,如何变,科学管理。

第二部分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群落维持机制。介绍了国内森林生物多样性检测网络。说明国内在20公顷以上的大型样地22个。重点讲了马老师课题组在浙江古田山的森林大样地400m*600m。乔木样方20m*20m,其中每个乔木样方设置5m*5m的灌木样方16个,每个灌木样方设置1m*1m的草本样方若干个,根据经纬度准确记录每棵树的具体位置,记录幼苗的生长状况,树下设置种子收集器。共记录3000多棵乔木,做到了从种子到幼苗到幼树,大树的全面检测。并且将土壤的CNPaK绘制成图。关于动物监测共设置了93台相机,全天候记录。在鸣禽监测方面,利用声学记录器来收集鸣禽的声音。除此之外,还设置了121ha的辅助样地以及若干卫星样地。之后介绍了课题组以古田山森林大样地为主要研究区域发表在《Science》上的文章:Impacts of species richness on productivity  in a large-scale subtropical forest experiment.

最后介绍了生物多样性信息学。主要介绍了自由开放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平台:GBIFBIENCatalogue of LifeThe Plant List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World Checklist of Selected Plant Families (WCSP)TropicosThe International Plant Names Index(IPNI)、全球树木数据库(GlobalTreeSearch)、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National Specimen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NSII)

马克平教授此次学术汇报让我受益匪浅,清晰明了的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核心问题以及现有的资源如何获取,对以后的科研指明了方向。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将积极的参与到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当中去,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讲座学习心得

郭凤菲  MG1730005

将近三学期的学习和讲座参与中,来自北京大学伟德BETVlCTOR1946白书农教授为我们带来的报告《有性生殖周期(SRC)概念——植物性别现象的困惑、意外发现及SRC概念的意义》尤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方面,白教授近30多年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让人耳目一新;另一方面,白教授个人对于科学工作的态度深深的感染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

白教授讲述自己在进入北京大学之后,基于对前辈研究的传承,主要从事对黄瓜单性花发育机制的研究,在此过程中发现在黄瓜单性花发育过程中,雌花的形成是其中雄蕊发育停滞的直接结果。而这与前人所期待从单性花中寻找植物性别分化机制的初衷南辕北辙,对此白教授提出“鸟和鸟巢困境”来解释过去80多年利用单性花研究植物性别分化问题的误区,并指出,单性花是一种促进异交的机制,而不是性别分化的机制。

在此之后,白教授便潜心去探索究竟什么是性别,及什么是性别分化。在对什么是性别的探索中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从单细胞真核生物开始,减数分裂从细胞行为,到相关蛋白,到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都高度保守。进一步思考发现,从单细胞真核生物中所出现的情况看,在合子经减数分裂到完成受精形成新的合子的完整过程中,细胞数量的变化是一个二倍体的合子经减数分裂变成4个单倍体细胞;这4个单倍体细胞分化为配子之后,通过受精形成2个二倍体合子。如果以过程前后的二倍体合子为分析对象,则这个过程的净结果是一个细胞变成2个细胞,等同于一次有丝分裂。由于这样一个过程,白教授意外的发现对于经过减数分裂和受精而完成的从合子到合子的生物过程而言,在细胞数量变化层面上等同于有丝分裂,都是由 1个细胞变为2个细胞,二者间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引入了高效增加自主变异的机制,使细胞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可预测的环境变化。因此,将由减数分裂、异型配子形成和受精这 3件可能是独立起源的生物学事件构成的从合子到下一代合子的生物学过程称为有性生殖周期(sexual reproduction cycle,SRC)。白教授创新性的对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助于理解困扰大家很久的关于植物生长发育的“起点”和“终点”的问题。让我们对植物发育有了全新的认知。

除了在学术上的造诣,白教授本人对于科学研究的态度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讲座的开始田大成教授对白教授的介绍时提到他们两位都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参加高考的学生,他们那代人身上都带着一种独特的气质和品格。确实,我们在白教授一个小时的分享中,从教授的言语和过往经历里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对于科研的热情和对科学问题的好奇心以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白书农教授的讲座内容打破传统模糊不清的概念惯性,极大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教授的科研态度也感染着我们后辈们,激励着我们要以最大的热情和投入对待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研究生是未来学术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水平和发展,关系到生命科学事业的发展。所以当代研究生应强化学术基础知识,提升学术科研能力、培养正确的科研理念、树立崇高的科研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