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旋——“我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我是生科院的大多数”

发布者:孙浩睿发布时间:2019-10-24浏览次数:313

第一次看见“刘力旋”这个名字,是在国家奖学金的公示名单上。原以为他只是一个腼腆的传统型学霸,没想到他还是一位亲切而健谈的大学长。近两个小时的访谈中,刘力旋分享了在南大四年的种种经历:有关取舍,有关挫折,更有关成长。

科研、竞赛、野外实习、学生会、社团……刘力旋的大学生活充实而丰富,在时间安排上,他一直有着属于自己的节奏。  一入大学,他就加入了生科院学生会文体部,迅速学会了如何站在一个组织者和策划人的角度独立地去做事,这是学习紧张的高中阶段给不了他的经历。面对着大二繁忙的课程安排,刘力旋没有跟着同班同学们一起报名参加iGEM,也没有硬着头皮投入大量的时间到实验室中,而是选择在大三再正式接触科研。“大三自己做的实验中的很多操作在大二的细胞生物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上都有学过。硬要训练的话,大二甚至大一也可以去做。但我觉得进实验室还是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状态。对于我个人而言,大一大二还是以上课为主,尽可能的多把基础的知识打牢,然后去多了解一些和本专业无关的知识、拓宽一下自己知识面也挺好的。然后大三开始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的一个转变。”

大至对每个学期的安排,小到每天的作息时间,刘力旋都有自己的节奏。不同于校园中众多的“熬夜党”,刘力旋对自己的睡眠时间有严格的计划。“11点半之后人就很容易进入边玩手机边学习的状态,熬夜是学不进去的。但是大二的时候课太多,我给自己规定是每天晚上必须要学到12点半再去睡,如果到12点半事情还没有做完,就早上起来再做。大三下事情少了,我就规定自己1115睡觉。”

访谈过程中,刘力旋多次说“我觉得我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人,因为很多机会来自我的大佬同学”。但机会一旦出现,他便不会让它溜走。刘力旋没有主动搜集出国交换项目信息的习惯,大二下的某一天,一位“大佬同学”突然问他要不要一起参加暑期瑞典交换项目。接到邀请的他有些意外,但出于对异国文化的好奇与对野外考察的热情,他也立刻着手准备申请资料。“这是一个瑞典版的暑期野外实习,除了学得专业知识,还了解了欧洲文化,认识了那边的老师同学和国内各地优秀的小伙伴们。”

 

刘力旋(左)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教师合照

除了出国交换,担任瑞华公益社公关部部长的机会也来自一位“大佬同学”。当时瑞华公益社刚刚创立,社长招贤纳士之际第一时间就想起了负责、靠谱的刘力旋。刘力旋用“开天辟地”形容在瑞华的工作:社团初建,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对刘力旋而言,忙碌的社团工作也带给了他珍贵的成长。“最开始我组织了一些常规的社内活动,后来陆续负责‘传统文化进校园’、‘回访母校’两个活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去协调工作、如何去管理部门。”

之所以会成为“大佬朋友们”首选的搭档,是因为刘力旋一直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信任便逐日、逐年积累。刘力旋一直认为,既然决定去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尽力做好。

 

大一他参加学生会的策划案比赛,虽然正值寒假,他还是坚持把也在南京的搭档约出来讨论。大三大四他参加iGEM,主要负责建模工作,由于缺少数据,他查了许多篇文献,甚至去求助外校的同学。做这些的确要投入许多精力,但他从来没想过应付了事。最近他在办理赴美国波士顿做iGEM成果展示的签证,跑了两趟上海都没有办成。再次空手回到南京,想起没有完成的工作、略有不适的身体,他沮丧地打算放弃。但因为不想让队友失望,他还是一再打开申请签证的网站,终于刷到了合适的办理时间,最终顺利办好。

 

深圳CCiC(由我国iGEM参赛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全国性交流活动)中与队员合照(前下方)

刘力旋不只在需要与他人合作的事情上认真负责,无人考核、无人监督的事情他也绝不应付。一部分同学将通识课视为放松或自习时间,但刘力旋坚持听课做笔记。“来都来了,在这里玩手机不如在寝室玩,而且我觉得听老师讲课的效率会比在课上写其他作业的效率更高。”

今年刘力旋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庆祝自己的20岁生日——亲手烹制满满一桌的菜肴。在被问到为什么会学做菜时,他解释到,“我高中的时候,看我们班很多同学会做菜,就很羡慕。高中毕业之后我就一定要学,刚开始学做饭的我跟刚做大化实验的我一样手忙脚乱,家人就劝我不要尝试了,他们觉得只要知道个大概就行了。但我是觉得:知道怎么做跟上手做、经常做是不一样的。我现在每次放假都会进厨房做做菜,让家人吃到自己亲手做的菜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这使我更加快乐。”

旁人只能看见刘力旋评上国奖、顺利直博的优秀,但是刘力旋知道,自己的大学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说,用20%80%两个数来划分自己的大学生活再合适不过了。“我80%的时候在失败,20%的时候在成功。80%的时候在迷茫,20%的时候很清楚。” 

“大二的下学期是我心态最糟糕的一段时间。”刘力旋回忆道,“大二下的要学三门专业核心课: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我在学习的时候很吃力,找不到其中的逻辑,上课状态也不好,提不起精神。虽然考试周按照计划复习了,但还是无济于事,一到考试就头脑一片空白。”随着成绩一门门公布,他的心情也由难过变为麻木。在陷入迷茫与自我怀疑时,同班同学的一篇文章将他带到了学习之路的转折点。“学习知识本身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不应该把精力花在纠结考试结果上——如果现在感到焦虑,减缓焦虑很好的方式就是专注于知识本身,而不是它带来的外延产物。”经此一事,刘力旋说自己“终于开了窍”。进入大三的他不再纠结成绩、排名这些数字,而是心无杂念,一心向学。“如果拿到了好成绩还是会高兴,但是考试前不会去想这些。大三那年学习的状态是最好的。”

也是在这一年,刘力旋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学。“分子细胞微生物这些东西我们完全感知不到,但是生理的东西都是真真实实的、发生在我们体内的故事。不论是做生理实验还是看神经方面的书,我都很感兴趣。”

虽然自己用20%80%两个数将大学生活划分开来,可刘力旋并不认为这80%的失败和迷茫毫无价值。相反,他觉得正是不断的失败和挫折给自己积累了经验和教训,让他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也获得了成长,为未来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现在,大四的刘力旋,还是19环化生大类新生群里不定期活跃的朋辈导师。被问及做朋辈导师的原因时,他果断地回答:“因为我爱南大、我爱化生大类、我爱南大生科院,我希望他们越来越好。”去年,他还曾作为带队学长参加生科院17级的野外实习。为了给17级的同学探路,他从瑞典回来才两天,又马不停蹄地再次出发。他一直很乐意接触并帮助学弟学妹们,用自己的经历让他们感受到生科的魅力与南大的美好。选择接受这次采访,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在采访的最后,他说:“感觉很幸运被采访。我不论是学习成绩、校园活动还是做科研都处于平均水平。一直到大三下学期我都处于迷茫的状态,不像很多大佬很早就把自己日后的研究方向定下来,而我是在用排除法做选择。或许正因为我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早早做出成果或者保持很高的绩点,或许正因为我经历过迷茫,我可以代表大多数同学——我的经历可以给更多同学做参考。”

访谈在采访小组成员的大物实验开始前的10分钟匆匆结束,但我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刘力旋学长的和善与谦谨:他怀揣着极大的热忱向学弟学妹们分享经验,以至于本次采访时长大大超出了预期。我们由衷地祝福成绩优异、能力出众又极富人格魅力的他在今后的舞台上大放光彩,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