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9日中午12:30,生命科学院的各大实践小组相聚生科楼a430,进行了一场生动精彩的答辩会,向老师与同学们展示了暑期实践的过程及收获。
这次答辩会的主持人是16届的新生董倩同学,初次做主持人的她自信而成功地连接了整个答辩会。
首先出场的是南京环卫工走访团队,他们的选题名为《倾听环卫之声》。基于环卫工生存环境窘迫的现状下,团队从管理层面下手,实地参观,深入了解环卫工人的用餐地点及简陋的工作设施。同时,团队成员也通过实践了解到环卫工这项职业存在年龄偏大、福利待遇低等问题,可谓是下基层,入群众。
接下来出场的是赵子杰同学,他们团队走入农村,以“‘互联网+农产品’新型物流发展及系统优化”为题为农产品销售出谋划策,十分契合当今网络快速发展的社会现象。为此,他们走访了江苏的五座城市,进行了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同时综合运用了网络数据以及相关文献,得到了多方媒体及政府的大力支持。
其次出场的是雪莲团队。本次实践之旅让身为内地西藏班一员的他们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这一政策,了解其发展现状,同时对所存问题进行了分析。内地西藏班作为西藏培养内地人才的重要举措,仍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例如家庭教育的缺失、语言障碍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淡化对藏文化的了解等多方面的缺点。实践的最后,他们也向政府提出了适当弱化对内地西藏班学生实施的政策保护和提高对本土藏语老师的素质要求等中肯的建议。
下一个团队致力于对仙林街道网格化的探究,这是今年仙林街道新做出的一些尝试。通过实践,队员体验了和社区工作者一起工作,也在和园为居民做了体质测试。与居民的接触,让队员们体会到了冷暖,都受益匪浅。而他们也发现了仙林街道网格化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社区与居民的沟通,或将致力于帮助改进仙林街道的网格化。
作为第五个出场的团队不一“young”夏令营,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在暑假里,他们对全新人才的选拔进行了探索。同时,他们参与了生命科学院夏令营的筹备工作,对往年各高校的夏令营开展情况进行了探究。
紧接着出场的是黄瑜带领的团队“黔”行小分队,他们的实践课题“扶贫政策,‘黔’往哪儿走”着眼于农村问题。他们看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从产业、教育、异地搬迁、教育保障等各方面体验农村人民的冷暖,同时从实践中看到了农村的美好“黔”景。
而团队名为“留住江豚的微笑”,恰如其名,他们调查了长江江豚的生存现状,同时宣传了保护江豚的重要性。实践的最大特点是其的多维度,在输入部分资料采集方面广泛咨询各类负责人、研究人员,而在输出部分,团队则运用学到的知识向小学生进行了社会宣传,也将实践与运用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有一个团队的团队名“起名困难队”颇为惹人关注,还未答辩便应名字而被老师调侃。此次他们的实践选题为“实体书店的现状和运营情况”,从他们的演示文稿中,可以看出组员们都付出了很多心血,想法也很有深度。
最后出场的团队是“生生不息实践团队”,答辩题为“绒花富贵”,带我们深入了解了金陵传统手工艺绒花。为此,团队人员从开始的问卷调查,到之后的实践专访南博非遗所长等多项访谈,尽心尽力,并感动了赵树宪先生。答辩最后的视频短片也令人印象深刻,可谓是“绘声绘色”的一场精彩的答辩。
最后,主持人宣布答辩会结束。同学们在这场答辩中充分发挥出了团队力量,展示出了非凡的智慧与毅力,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