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任何有生命的音乐离不开培育它的土壤,如何在传承传授的同时,保留原汁原味,又不断地创新民族原生态音乐呢?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侗族琵琶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侗族琵琶歌的保护与发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养在“深闺”的琵琶歌,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如何在完整保留自身民族特色的同时推动其传承与发展,成为其面临的一大课题。我们团队“侗寨小分队”便以此为调查对象,在2018年7月针对侗族琵琶歌的传承与发展,尤其是在旅游经济发展的情况下琵琶歌的表演形式、内核意蕴以及传承方式所受到的影响,在贵州省侗族最大的聚居地——肇兴侗寨进行了实地调查,希望此次调查能为侗族琵琶歌的传承与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21世纪以来,在经济利益刺激与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侗族琵琶歌作为一张名片,为肇兴侗寨吸“睛”,更吸来了“金”,而络绎不绝的游客与资金反过来促进了侗族琵琶歌的传唱与发展。反之,在经济利益刺激下,侗族琵琶歌的表演形式、内核意蕴以及传承方式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深入了解琵琶歌的传承发展情况,我们实地感受侗族文化、亲身参与侗族文娱活动、与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昌奇、“第四届肇兴六洞琵琶歌赛”的参赛者以及当地寨民陆显科等交谈,同时,在肇兴侗寨内以及网络平台上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进一步了解人们对侗族琵琶歌的知晓度及对其传承发展的态度及看法。
采访侗寨寨民陆显科
采访身穿侗族服饰的“第四届肇兴六洞琵琶歌赛”参赛者
通过实践活动分析总结,我们发现,随着经济发展,侗寨涌现出更多的琵琶歌表演者,这极大地促进了琵琶歌的传唱,然而,旅游村寨的侗族琵琶歌演唱看上去似乎很繁荣,其实这些传统文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经济。肇兴侗寨为前来观光的游客专门搭建了舞台座位,开展日常免费演出以方便游客每天都可以在特定时间在寨中欣赏到侗族歌舞。琵琶歌的演唱内容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男女的情爱话题与传授道理,已扩展涉及到当地旅游景点介绍、夸赞欢迎游客等内容;歌班教唱的次数与内容也主要取决于迎接外宾的演出需要。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在侗族聚居地以外的地方,侗族琵琶歌的知晓率仍然很低。
侗家人正在演唱侗族琵琶歌——男方弹琵琶,女方和歌
以长辈与晚辈之间、同辈之间口口相传为主的琵琶歌受限于特定的生存环境,不可能在更大范围内传唱,要让琵琶歌走出侗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根据资料与调查结果,提出了几个有关侗族琵琶歌发展与传承的建议。一是参与本地各种演出的琵琶歌表演者们应该在政府和相关部门引导下,积极利用各种节日、比赛时机,进行外出展演,大力宣传侗族琵琶歌,积极扩展琵琶歌的舞台演出空间。二是在琵琶歌的传承过程中,应该提高琵琶歌传承人和爱好者以侗文记载歌词的水平以保证传承的连贯性与正确性。侗族有语言却无文字,借用汉字谐音记录侗歌容易出现歪曲变异现象。不断涌现的琵琶歌传承人和爱好者在学习侗歌时应该规范侗歌的学习,不应让侗歌“变了味”,而这需要有关部门加强侗歌学习的准确性,使琵琶歌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得以稳固。黎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曾在尚重镇西迷村举办过“48寨侗族琵琶歌歌师歌手侗文培训班”,着力于促进“四十八寨琵琶歌”的稳定持续的传承发展,类似的工作需要不断深入开展,比如提升民间歌师的文化知识与音乐知识水平开展各类艺术节、民族文化进课堂等,以增强琵琶歌文化传承的正确性与稳定性。三是积极有效地倡导和引导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去观察美、发现美,唱出心声,弹出情怀,保持源于自然,发于心声的“自然之声”,而不是文人创作的“雅歌”,失去了原本单纯、清澈的美好。因此,传承,不仅仅是技巧上的传承发展,更是对侗族音乐文化精神的传承、创新和发展。让这样的原生态民族音乐之“魂”,深深地植根于这片土地,成为人们由心而发的生活常态,真正的使民族音乐能够源远流长,自然升华。
“汉人有字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在侗家人心中,琵琶歌有着非凡的意义,如何真正实现侗族琵琶歌的传唱、传播与传承,还需要我们我们进行不断的探索。